觀塘重建 改善交通等公共設施 徹底更新舊區

觀塘重建 改善交通等公共設施 徹底更新舊區

在市建局工作20多年的執行董事(商務)潘信榮(Eric), 從啟動K7項目開始,一直參與項目的規劃、遷置、清拆、重建至驗收的工作,可說是見證了項目由誕生至今的重建歷程。他憶述,當初項目團隊曾經形容觀塘重建尤如一個夢,一個難以做到的白日夢。今日回看, 發現原來只要有毅力、肯堅持,無論多困難都會做得到。

觀塘區經歷超過半世紀發展,由1950年代只得約五萬人口,激增11倍至目前超過65萬人,成為市民上班、上學以至轉車至不同目的地的人流、物流及地區經濟集中地。然而,市中心的樓宇欠缺適當保養,日漸老化破損,而公共設施、土地規劃和道路網絡,亦難以跟隨時代發展和需求而作持續的改善,以致衍生環境衞生、公共設施不足及道路擠塞等問題,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。

規劃主導 提升整體生活質素

有別於市建局所啟動的其他重建項目,觀塘市中心項目從一開始,便採用宏觀的地區規劃方式,重新整合、規劃這個逾5.3公頃的地盤內的道路、社區設施安排、商業設施及住宅,以規劃為主導,令整個社區得益。

Eric說,市區重建最重要是令人見到實質的好處,觀塘市中心重建後,原有在觀塘的設施不但沒有減少,如巴士站、小巴站、樹木、小販市集等,全部保留下來,而且環境獲大大改善,「不只綠化地方增多了,另外位於項目第一發展區、2015年啟用的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大樓,亦比原來政府普通科門診診所的面積大了,環境更優勝。我還記得,當新診所啟用,連有關政府部門也致電給我,讚賞新診所各方面的設計、設施也非常好,還詢問市建局可否幫忙在其他區域建設新的診所!」Eric認為,重建可以為社區提供切合居民需要的公共設施,提升了市民大眾的生活質素,這份滿足感令他確切體會市區重建工作對整個社會的深層意義。

Eric續指,在設計新的裕民坊購物商場時,亦是以服務大眾作為目標,與商場結合的冷氣巴士候車區便是其中一例,「若果如一般私人發展商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,我相信不會撥這麼大的樓面,用作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巴士候車區,讓乘客可以在商場內有冷氣的環境候車。」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