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網絡─梅特卡夫定律

  社交媒體平台(Social Media platform)越來越數碼化,最早期的平台有 Facebook、Twitter,以及一些 microblogs(微博)。近年 Foursquare 冒起,你去旅遊時可以在不同的地方「打卡」。但這個平台在香港普及性較低,很難生存 。還有 pinterest,一個 Focus Social Media,集中做與相片有關的東西。無論是藝術家,甚至是廚師,都喜歡把相片上傳。

        數碼平台

  數碼平台 4 大類

  除了這些以外,數碼平台的覆蓋率很廣,一般而言可以分成 4 大種類。

  第一種,傳統社交媒體。

  早期比較基本的社交媒體工具,例如電郵。它是可以用來社交的,你約吃飯又可以,用來罵同事又可以,用來惡搞別人也可以。你們有沒有用過傳統的即時通訊工具IM (Instant Messenger)?上了年紀的讀者一定有用過 IM,Newsgroups,Chatrooms,或 QQ 這些傳統的通訊工具。

  Facebook 算是一種社交網絡媒體,是入門級的大眾社交平台(Generalist Social Media)。目前,在數碼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下,社交媒體也在不斷創新

  案例6 互動新思維:Facebook直播 1

  社交平台上不只一個品牌,要做到在芸芸品牌中突圍而出,靠的除了是品牌文案吸引、圖片美觀,更重要的是向你的目標受眾(Target audience)說話。這裡說的並不是「品牌想說的話」,而是「目標受眾」想聽的話。現今的「網民」追求真實感、「貼地」,而抗拒千篇一律的推銷文章。品牌就要考慮如何借助社交媒體的功能,與目標受眾來一趟貼地的溝通。其中,筆者認為Facebook今年推出的直播功能頗為不錯。

  提起直播(Live),相信讀者們都會想到直播遊戲或年初風靡一時的「17」程式。比起上述兩種方式,Facebook擁有龐大的網絡人口受眾,互動率高,直播功能來得更直接有效。

  Facebook直播無疑能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,令品牌更貼地及人性化。雖然有了新形式的幫助,但品牌亦不可拘泥於老派做法,如單純直播記者招待會,實為搬字過紙,未能用盡直播的優勢。

  要突破傳統思維,就要善用直播的即時性及互動性。如早前歌手張敬軒以「降兩度」之名在Facebook直播小型演唱會就是好例子。他先在Facebook揚言某月某日會直播,直播當天帶同樂隊演唱,規模不亞於普通小型演唱會,並根據Fans的留言即場回覆,令整件事的互動性大大提高。

社交平台

  另外,淘大亦曾以直播形式輔助線下活動的舉行。一般品牌對線下公關活動的做法都是派遣攝影師為現場拍照,翌日在Facebook張貼活動花絮。這樣的話,又有多少網民會感興趣?相反,直播整個活動,輔以即時的有獎問答活動,就能在短短兩小時內賺取8萬的瀏覽量及超過1千人的參與。由此可以看出,線下活動與Facebook直播緊密配合下,既能獲取網民對活動的關注,亦能於社交平台獲取不少互動,相得益彰。一加一,品牌效應絕對大於二。

  隨著不同社交平台冒起、各種功能推陳出新,社交媒體在品牌推廣策略上應當佔一席位。各位品牌經營者,不妨多加心力將更多創意及資源投放於社交媒體之上。

  第二種,File Sharing(檔案分享)。

利用音樂,可以繞過受損的語言區部分,把詞語部分重新連結起來,中風失語症患者能較輕易地唱出句子。這種「另類」中風康復治療結合社區音樂模式及腦神經音樂治療(NMT),能讓參加者透過練習唱歌、作曲的輕鬆手法,靈活改善他們因中風而出現的失語症。

  Google Drive,iCloud,Dropbox也是屬於社交媒體的一種,這種社交媒體的載體是檔案分享。現代人幾乎每人都有driver box,所以是一種相當普遍且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。例如,大家每日都要上去打個轉的 YouTube,實質上也屬於檔案分享這類型。

  案例7 Instagram是大趨勢? 1

  隨著流動裝置的普及,亞太地區智能手機用戶超過10億,帶動社交媒體如Facebook、Youtube、Twitter、微博、WeChat等高速發展,這些平台的成長亦為品牌和消費者的互動提供了更多機會。

  最近國際市場調查機構Kantar TNS的Connected Life研究發現,Instagram在香港滲透率達70%、Snapchat亦有46%,對比2015年有明顯增幅,從數據可見香港人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,兩款主打以手機直接分享生活照片、影片的社交平台越來越受歡迎,也反映港人追求富美感而真實的視覺化表達方式。

  新平台的興起為品牌提供更多機遇,然而社交媒體的玩法多端,各自的目標受眾(Target audience)亦不同,所以沒有一本「睇到老」的通書,用戶人數增長未必代表有龐大的客戶群。假如品牌沒有瞭解每個平台的特性及發展趨勢,就盲目推出廣告,可能會弄巧反拙、浪費金錢。

  以Instagram為例,Instagram是個分享高質感照片的分享平台,香港地區用戶以年輕、擁有高購買力和學歷的在職女性為主。Connected Life調查就提及有23%用戶會主動忽略品牌的貼文或內容,33%用戶在意被網路廣告的訊息追蹤或打擾,更有近半數16至24歲的香港Instagram用戶傾向於信任朋輩或不認識的用戶分享,多於品牌的廣告硬銷,所以品牌應該考慮如何針對Instagram的特性,從而提升用戶的接受程度與互動體驗。

  在這一方面,筆者覺得可口可樂香港的Instagram做得不錯,他們能因應Instagram的風格及用戶對千篇一律的產品推銷圖的抗拒,從圖片的色調、構圖、濾鏡等方面入手,結合文案製作出繽紛、吸睛、真實而人性化的貼文,營造出一個活力繽紛、吸引人追蹤的品牌形象。

  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社交媒體,Instagram、Snapchat的興起不代表可以取代其他原有的平台,正是由於不同社交媒體有著不同的特性,新興的社交媒體反而增加了讓品牌有更多樣化去宣傳的管道。所以品牌宜有策略地因應產品特點及對象去選定最合適的社交平台,為品牌賦予個性,提升品牌形象,與客戶/潛在客戶建立長遠而忠誠的互動關係。

維基百科

  第三種,維基百科。

  維基百科以資訊為載體的一種社交媒體,大家都可以通過這個平台進行知識共用與討論。

  第四種是 Virtual World(虛擬世界)。

  最後的一種其實是產品及服務評論區。 比如可上網評論那些樓房仲介服務好不好,都是意義上屬於社交媒體的溝通方式。現代人因為有了流動裝置,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這些東西,以及很容易參與評論及回饋。

  綜合來說,社交媒體覆蓋範圍很寬很廣,社交網絡也只是它下面的一個分類。

  社交媒體有很多不同工具,因此可將整個網絡世界融為一體。社交媒體也是一個接觸目標群組的有效途徑,用家會在社交平台上自由以分享真實想法和經驗。

  上述兩點已足夠支援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行銷的重要性。更何況年輕的一群使用社交媒體的頻率更高,而高頻繁用家正是網上購物的潛在人群。

相關文章